>> 您现在的位置: 日博备用网址 >> 教师之家 >> 教育随笔 >> 正文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初探         ★★★【字体: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初探
作者:韦春国    文章来源:督导室    点击数:1296    更新时间:2013-5-1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变革,我县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需要委托其他亲人管教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在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使这一特殊群体与所有的儿童一样健康快乐成长,结合实际,初步探讨如下。

    一、留守儿童概况

    据统计, 2012年秋季学期我县有农村中小学生40888人,其中留守儿童8138人(小学6888人,初中1250人)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趋势。据了解,外出务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主要的监护方式有三种:一是隔代监护。留守儿童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二是上代监护。留守儿童交由叔伯、姑姨、舅舅等亲戚(父母的同辈人)抚养监护;三是委托邻居(朋友)监护。留守儿童上课期间住在学校,放假期间托住邻居(朋友)家,其父母给子女预留一定的学习、生活费用由朋友代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因托管的亲戚到后来也外出打工,又转托给另一个亲戚监护,几经托付使他们成为“二手”留守儿童的情况。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因短期或长期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容易形成情感缺失、心理失衡等现象,以致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一是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也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很多的留守儿童虽然爷爷奶奶在身边,但是,爷爷奶奶与祖孙辈年龄差距、观念差异很大。祖辈们思想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往往以他们那一代的经历来教育和要求孙子。而现在的孩子们见识广,现代观念比较强,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因此,“代沟”明显,沟通比较困难,老人的教育方法孙辈一般不想领教但又不得不接受。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的小孩便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等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是自卑、空虚。留守儿童看到同伴放学、上学有父母接送,周末有父母陪同逛街、买东西,身体不舒服时有父母在床前看守……可自己呢,这一切都没有!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得不到物质的帮助,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自卑、空虚的心理。

    三是任性、固执。平时,爷爷、奶奶或舅舅、阿姨尽管尽心尽责,疼爱有加,往往只在物质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有求必应,而在道德上不敢严格管教,在思想上不善于给予教育和启发。过多的宽容放任就容易养成儿童任性、固执的性格。

    四是逆返、暴躁。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别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得很好,受到老师的夸奖。而自己呢,不但没有表扬,甚至受到批评;平时就是做了好事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许,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可一旦做错了就会受指责或挨骂。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产生逆返的心理和暴躁的性格。

    五是不会珍惜和节约。父母虽然不能时刻守在子女身边,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子女的冷暖哀乐,谁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啊!因为疼爱孩子,对孩子心怀愧疚,于是便给孩子多留一些零钱花,想以此来偿还对孩子的亏欠。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也认为,这些钱是父母留给他们孩子的,不好吝啬,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由于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上的零花钱多了往往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有的孩子还会结识社会上的小青年(或被教唆),乱花钱的坏习惯自然形成。

    另外,个别留守儿童还有暴力倾向。有的父母因为自己长年在外,生怕孩子受到别人欺负,就给孩子壮胆,叮嘱孩子:“要是有人欺负你,就告诉你哥(或叔)整(或打)他!”。有爸爸这样的嘱咐,一些孩子每每遇到矛盾纠纷就想到用武力解决,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的原因还很多。如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较大的扭曲和变形,有的因为“情感饥饿”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初步探索

(一)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1.学校规范管理。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将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监护人(家庭住址、文化程度、性格特征 )和留守儿童父母(务工地点、工作种类)的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列入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内容;明确责任分工。把在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任务对口分配到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因人而异开展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提高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尽可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家长履行职责。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经常向老师说明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变故,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要选定那些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作为孩子监护人。是祖辈监护的,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和熟悉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变化,以利给孩子恰如其分的帮助和教导。

    3.社会共同监管。村屯(社区)要履行对留守儿童共同监管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可由村街(社区)牵头,组织成立由学校、村民委员会、派出所等单位及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参加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机构,适时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问、与外出务工父母联系,了解或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尤其对尚未入学的留守儿童,村屯(或社区)要造册登记并明确监护人的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留守儿童监管盲区。要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二)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他们承受着与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风险,要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有利条件,创设良好环境。

    1.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和责任,政府和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让所有的适龄留守儿童都能够依法就近入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政府应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及其它优惠措施,使其顺利就学;家长或监护人要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直接或间接督促子女依法按时入学,完成学业。

    2.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在这方面,我县率先偿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1至2012年,该县通过整合资源,利用校安资金、县财政投入和锦江集团、上海民生公益基金会、艾可美捐助等,投入450多万元创建布兵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新建学生宿舍楼、综合楼,配备电子图书、亲情网吧等现代先进设备,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习生活,他们的心灵得到慰籍,快乐成长。2012年8月, “中国关爱留守儿童高峰论坛”在我县举行,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汪光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晓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吴新平等领导的亲临指导,还有来自中国关工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教育部,广西区、百色市的领导、专家、学者及教育界人士、志愿者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发来了贺信。这充分说明了我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示范性措施得到国家的认可。

    3.优化教育环境。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取消学校周围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对严厉打击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秩序的违法行为,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掌握必需的心理辅导、教育方法和管理知识,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指导,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可以建立亲情电话或亲情网站,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或接受家长的教育引导,通过互动交流,解决或缓解“情感饥饿”问题。

    4. 丰富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减少或消除思想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围绕“关爱、责任、诚实、诚信、感恩”等基础道德规范,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组织开展 “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通过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愿望,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理解与问候,培养留守儿童学会感恩和养成体惜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厉行节约等良好行为习惯;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上台演出,展示他们的精神风采,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发动其他学生给留守同学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孤独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等。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树立留守儿童典型,强化榜样引导。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不乏那些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的榜样。学校应该注重培育典型,在留守儿童中树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榜样,以榜样影响和带动广大留守儿童形成热爱生活、自主学习、勤奋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良好行为。

    我县就有这么一个事例:原作登瑶族乡穗工陇穷同心小学的张玉玲同学(现就读油城学校初中部)就是留守儿童的榜样。她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父母平常给的零用钱舍不得花,却经常给困难同学买作业、铅笔或墨水等学习用品。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原本家庭就不富裕的她毅然捐款80元,在她的感召下,全校200多名师生共向灾区捐款2450元。她分别在2008、2009年荣获乡、县级三好学生、市级优秀少先队员。2008年10月2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学校时她得到亲自接见。2010年“六一”儿童节,张玉玲同学又荣幸地代表百色市参加第六次全国少代会,并代表全国留守儿童在会上发言,同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自强不息,勤奋学习。为了感谢委员长对革命老区孩子的关心厚爱,她主动给吴邦国爷爷写了感恩书信并得到委员长的亲笔回信,在百色甚至广西都引起极大反响。这一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一步增强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后来,我县结合此事例在全县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一次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热情。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产生的,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配合。只有构筑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建设,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孩子不再成为“留守”, 让更多的家庭团圆美满,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留守”问题。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